米乐山东威海:打造全国最大的海马养殖基地
米乐  新华社济南9月11日电(记者李志浩)“我们引进的海马种苗现在开始繁殖了,为后续的海马杂交育种做准备。”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种苗培育车间的大棚内,企业负责人俞兰良和工人们忙着向养殖池内倒换海马种苗。   海马是名贵的药用海水鱼类。在自然界,海马的繁殖率很高,但成活率极低。2016年,银泽生物历经多年攻关,试养海马成功。如今,该公司建有15个海马养殖车间,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年产海马500余万尾,成为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   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晾晒海马干。新华社发(陶相银 摄)   养殖海马,温度是关键,需要稳定控制在18-21摄氏度。“我们的温控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夏冬季节需要地源热泵降温或增热,增氧机、潜水泵、鼓风机等都需要充足的电力作保障,一天的耗电量就有1.3万多度。”俞兰良说。   为此,国网威海供电公司主动为企业量身定制用电套餐,设计、提供节能改造方案,安装4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定期上门走访、检查用电设施,保障企业安全可靠用电。每年夏季用电高峰期,国网威海供电公司还主动对沿海线路进行防风加固改造、装设防风拉线,提高供电可靠率。   这是位于山东威海的一处海马养殖厂房。新华社发(陶相银 摄)   人工养殖过程中,种质退化现象时常出现。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银泽生物近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鲁东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联合成立“山东省海马良种繁育及利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海马基因测序、种质选育、病害防治以及加工利用等全周期全过程观测研究。   由于突破了海马人工大规模养殖技术,攻克幼海马开口、海马疾病防控等难题,威海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海马繁育养殖基地,养殖储量约占全国七成。   这是山东威海一处海马养殖池中的海马群。新华社发(陶相银 摄)   作为全国渔业大市,威海市近年来高水平推动海洋种业新品种研发工作,与高校院所共建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海洋种业高端创新平台,先后培育13个国审名优新品种,海马、白海参、绿鳍马面鲀等种苗繁育工作取得突破。2023年,威海海洋种业产值达到30亿元,规模居山东省首位。
米乐山西绘就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路线图
米乐  原标题:我省绘就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路线图   《山西省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印发,明确工作目标:到2025年,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000万平方米,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到2027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水平全面提高,新建建筑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   《方案》明确了严格执行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进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1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主要有——   严格执行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强化建筑节能监管,提高外围护结构保温材料及门窗等建筑节能产品的保温性能,大力推广保温结构一体化,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试点,鼓励国有资金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   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公共建筑执行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超限高层建筑执行三星级标准,鼓励国有资金投资的公共建筑及其他有条件的项目执行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创新项目。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   推进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各市要开展城镇既有建筑摸底调查,建立建筑节能改造数据库和项目储备库,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计划,确保2030年前完成应改尽改。以设区市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程,鼓励运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模式实施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   推动城镇既有建筑设备更新改造。重点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超出设备使用寿命、存在安全隐患且无维修价值、能效低、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要部件严重受损的热泵机组、散热器、冷水机组、外窗(幕墙)、外墙(屋顶)保温、照明等设备。   提升建筑运行用能效率。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行动。依法开展建筑冬夏室内温度控制、用能设备和系统运行等情况检查。选取一批节能潜力大的公共机构开展能源费用托管服务试点。积极运用数字技术,逐步建立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建设建筑运行管理平台。(记者晋帅妮)
米乐特灵科技智能制造新篇章:吴江工厂引领冷链行业绿色转型
米乐  近日,特灵科技旗下冷王品牌宣布,位于江苏吴江的冷王亚太区制造及工程中心正式落成。作为特灵科技“未来工厂行动”的核心部分,吴江新工厂投资3亿元,占地50亩,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成为冷王在亚太地区的最大生产基地。除现有产品线外,还将引入拖车温控和新型卡车独立温控设备产线。 冷王吴江新工厂俯瞰图   特灵科技亚太区副总裁凌寒表示,吴江工厂凭借智能制造的综合能力,将填补冷王拖车制冷机组国产化的空白,并成为行业内产品最全面、布局最优化的制造中心之一。   “未来工厂行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未来工厂行动”的核心部分,特灵科技旗下冷王品牌的吴江新工厂体现了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卓越能力。该工厂以自动化、数字化和绿色化为特点,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   在自动化领域,通过引入机器人焊接、折弯、喷涂及立体仓库等11个自动化项目,工厂的自动化率提升至40%,在冷链运输业内实现领先水平。特别是自动化立体库,不仅节约了33%的占地,还提升了43%的运营效率。   数字化方面,吴江工厂部署了全球ERP系统和全数字生命周期能源管理系统,并自主开发了订单实时监控和数字运营效率反馈系统,从而打造成一个端到端、上下贯通的数字化工厂。   在环保举措上,该工厂致力于实现LEED认证,采用新型制冷剂R514A、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并引入最新的磁悬浮冷水机组和能源管理系统,以推动冷链行业的绿色转型,助力冷王实现2050年冷链全面电气化和净零排放目标。 冷王工厂的工人在产线上进行机组装配   冷王拖车制冷机组是特灵科技冷藏运输业务最关键、最复杂的产品之一。此前,冷王品牌依赖从欧洲的姐妹工厂进口,这导致产品周期、供应链敏捷度和服务响应速度都不够理想。冷王拖车制冷机组的国产化,不仅将优化供应链响应和制造成本,还将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   “通过智能化和自动化升级,吴江工厂将为中国乃至全球业务注入新活力。”特灵科技亚太区生产运营及整合供应链副总裁吴传钢表示。   中国市场对特灵科技具有战略性意义   目前,特灵科技在中国已布局四家制造基地和一个亚太研发中心,凸显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凌寒表示,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民众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推动了高质量食品和生物科技领域需求的增长。这一趋势对冷链运输提出了更快速、安全和可靠的要求,展现了冷链物流的巨大潜力。   在温控系统领域,特灵科技一直领先行业。凌寒认为,中国市场对特灵科技而言具有战略意义,亚太研发中心不仅服务于中国,还为全球开发产品,相当于一个全球技术研发中心。该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贡献特灵科技全球近半数产品专利,每年新增50-60个专利申请。   凌寒强调,特灵科技不仅关注当前市场需求,还积极布局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引领市场发展。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亚太研发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合作,并成立了中国暖通空调领域的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汇聚了众多学者和科研人才。   通过本土化研发,特灵科技不断强化本土化制造和供应链,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特灵科技旗下的另一战略品牌 —— 特灵,其在太仓工厂的自制螺杆转子项目,投资巨大且关键。此前转子依赖进口,存在周期长和产品适配等问题,通过自制,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性能,还缩短了交付周期,增强了供应链稳定性。加之与本土研发团队结合,可以更快速支持产品创新以响应市场需求。   吴传钢认为,中国的供应链、竞争力和产业完整性难以被复制,中国作为特灵科技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希望通过新工厂的落成能够进一步促进特灵科技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开拓亚太及其他地区新市场。(文/赵秋玥)
米乐上靠“天”下靠“地” 让房子“绿起来”——走进我国首个近零能耗办公建筑
米乐  晒“日光浴”就能供热制冷,“吹过你的风”来自地表下五六十米,建筑总用能仅为北京市同类建筑能耗的20%左右……这个暑假,北京市朝阳区一座外观并不起眼的四层小楼,吸引了众多研学团前来打卡,这便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楼(以下简称“示范楼”),也是我国第一个近零能耗办公建筑。   什么是近零能耗?“所谓近零,就是单位平米能耗接近于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性能建筑研究中心总工李怀介绍道,在这个4025平方米的空间里,当时集成了世界前沿的节能低碳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充分向自然取能,实现节能减碳目标,如利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及光伏、水蓄冷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以及高性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体系、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智能控制系统等,来极大降低建筑单位平米能耗。   跟随她的脚步,记者来到了楼顶,只见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集热管整齐地排列在屋面,足足有225平方米,这是2014年亚洲最大的太阳能空调系统。   “管道里装满水等介质,太阳光照射到集热器上,能量就转移到水中。而夏天,我们则通过一些化学手段,将热转化成冷,通过冷水的不断循环给屋里降温,这就是所谓的太阳能空调系统。”李怀比划着说,这套太阳能空调系统几乎不耗电。冬天,当集热器水温达到一定温度时,热水就可以直接输送到楼内,直接给屋里供暖了。   “没有太阳的时候怎么办?”   “还有一套系统实时准备着,这就是我们楼的另一套能源系统——地源热泵系统。”   问答间,李怀带着记者来到了一层能源站机房。在这个被称为示范楼“大心脏”的地方,冷热源设备整齐排布,数十条供回水管道纵横交错。其中,墙边一排黑色的管道,它就是地源热泵中的地源侧部分,管道深入地下数十米深,从浅层土壤中获取能量给到热泵主机,为大楼制冷和供暖。   “可以说,太阳能空调系统是利用‘天’,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两套系统通过智慧能源运维管理平台相互配合,根据室内需求和室外环境参数来实时调整运行状态,时刻为整栋楼的供冷供热做好保障。”李怀说。   在这座示范楼里,“黑科技”远不止于此。例如,建筑师不仅利用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还向太阳“借”光,用楼顶的聚光罩聚集阳光,再通过灯罩背后的管道引到楼内,就可以照亮房间。同时,借助光伏玻璃幕墙,将大楼变成了特殊的“发电机”。此外,应用高性能的门窗来降低传热系数,提高气密性,发挥“保温屏障”作用。   示范楼从2014年运行以来,截至目前的实际运行数据表明,该项目采暖、供冷及照明年均能耗为23.6kWh/m2a,也就是每平方米一年的耗电量约23.6度电,仅相当于北京市同类项目的1/5,年CO2减排量约216吨,相当于年种植12000棵树,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减碳效益。在实现近零能耗的同时,该建筑也是“零碳”建筑先锋!   据了解,诸如此类的净零能耗建筑已在全国推广了56.4万平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全面开展国内外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拉动了设备产品、绿色建材、能源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服务等30多个上下游产业发展,市场总规模已达3.4万亿元。(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