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现代设施种植,让“菜篮子”拎得更稳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米乐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3.5万平方米半封闭智能连栋温室里,一排排番茄长势良好。李树山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各地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食物来源的可持续获取能力?如何突破资源环境禀赋制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这里的番茄为何能越夏   数字化管理升级,日均稳定供应5吨鲜果   盛夏时节,走进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前章村的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清新气息扑面而来。3.5万平方米半封闭智能连栋温室里,俨然一片空中番茄“森林”:栽培架成排林立,以椰糠土为基质,番茄藤盘旋而上,绿叶间悬挂着成串的小番茄。   天气炎热,这里的番茄为何还能正常生长?   “常规的降温操作有遮阳、开窗、高压喷雾‘三部曲’,但要营造稳定适宜的温度,这些还不够。”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李树山说。   消毒、换装,步入温室里顿感清凉。“黑科技”来自脚边的一排排白色圆筒。李树山介绍:“高温下冷水机组正常运转,通过风筒将冷气均匀送到各个角落。哪怕最热的时候,番茄的串形和口感也有保障。”   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是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首个试点项目,由北京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共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大型智能连栋温室、设施农业研发创新基地及配套协作区。其中,一期项目于2021年底投产运营,二期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营。   得益于环控系统升级,其他温室已陆续拉秧,温室里一片生机盎然。李树山说,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在生产方式上有很大优势。   首先是用地集约。“一大特点就是通透。”李树山介绍,这类温室由拱形骨架和高透光减反射散射玻璃构成,可充分利用自然光。连栋温室每个生产隔间通过天沟连接,单体规模可达到5公顷以上,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其次是管理精细。白色轨道上,升降车、打叶车、采果车灵活穿梭。负责给番茄“盘头”的工人陈一站在升降车上,将整理好的茎蔓绕在直通顶棚的线上,让植株向上生长、增加分杈。向立体栽培要产量,单株番茄茎蔓一年能长到十六七米,可采收35穗以上,一平方米能长出20多公斤果。   偌大的温室里,数字化管理后台一刻不闲。水肥系统封闭运行:施肥机连接电脑和灌溉管网,根据定期全元素检测、果实成长转色情况,将养分送到植株根部,多余的营养液重新收集利用。“有了集成应用环境调控、省力化装备、自动控制平台等设备,劳动强度低了,管理精度高了,人均打理上千平方米不在话下。”李树山说。   午后骄阳收起,大雨哗哗落下。棚顶窗户自动关闭,风雨一丝进不来,室内还能保持亮堂。   高品质的串收小番茄,已进入北京等地商超。“各地能越夏的生产基地不多。小番茄货量下降,处于行情上升期。”销售部负责人程佳兴随手捧起一穗番茄,不多不少、正好8颗。“像这样的一串基本可认定为A级。”程佳兴介绍,夏茬淡季,一座温室日均能为市场稳定供应5吨鲜果。   如何把成本降下来   补上关键技术短板,促进多渠道节本增效   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高效”和“降成本”。   “高效设施农业的投入较高,想把成本降下来,掌握自主技术是关键。”翠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技部负责人刘雪介绍,在智能连栋温室的设计和建设方面,翠湖农业实现了设施国产化率80%,推动单位平方米建设成本降到2000元以下。但是跟一些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为了加快补上关键技术短板,翠湖农业联合相关科研单位,采用“揭榜挂帅”形式开展协同创新项目攻关。   “当前,我国设施园艺生产有三个矛盾需要解决,即温室大型化与降低运行能耗、结构选型与宜机化,以及传统经验管理与智慧决策之间的矛盾。”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介绍,团队挂帅了“智能连栋温室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重点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能温室生产的全程数字化和自主化智慧管理。   团队已为翠湖农业量身打造了“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首农翠湖工场数据管理平台”。“平台配套了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实现了环境精准感知、远程在线监测和信息反馈。”赵春江说,未来还将在智能化调控和精准作业方面应用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智能温室关键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替代。   降成本的空间不小。刘雪介绍,围绕智能连栋温室,企业还开展了多项绿色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比如,根据光照季节性变化,引入不同玻璃喷涂材料,夏季反射多余的光和热,冬季则增加自然透光率。通过调控环境策略,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设施园艺面积、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设施园艺中近90%为设施蔬菜生产,约占全国蔬菜总面积的1/5,为有效保障‘菜篮子’产品季节性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丽红说,也要看到,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仍是国内设施栽培的主要形式。   《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加快传统优势产区设施改造提升。新技术、新设备赋能,正逐渐改变传统大棚劳动投入大、产出效益不高的局面。在四川旺苍县,去年全县投入涉农资金100多万元,对土棚进行“数智化”升级。   “过去浇地施肥要6个人,有了智能管理系统,效率倍增。”白水镇白水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员胡明按下水肥一体机按钮,30分钟就浇完了一个大棚,“不仅省力,还可以节水节肥四成左右,单个棚每年省出两三千元。”今年基地10个大棚种上了苹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西葫芦等网红蔬菜,每亩可增产500至1000斤。   类型丰富的现代农业园艺设施,让蔬菜四季供应有了持续可靠保障。农业农村部已编制全国设施蔬菜棚型结构与工艺技术图册,聚焦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区域明确了主推棚型结构,提出了设备配置清单和老旧设施改造的工艺做法,为推动设施蔬菜提档升级提供技术指引。“适应我国多样化气候类型,各地按设施结构性能合理安排适宜茬口和蔬菜种类,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光热资源节约能耗。”高丽红说。   设施种植业未来什么样   供得上、品质优,满足多元场景保供需   谈及未来的设施种植业,高丽红说:“以最少的土地、能耗、人力等资源,产出最多的产品,这是理想中的状态。”在北京、上海等一些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的都市地区,智能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在蔬菜的应急保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利于提升主要大中城市蔬菜自给水平。   作为未来设施种植业的方向,完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植物工厂近年来备受关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去年底在四川成都投入使用。工厂单层占地200平方米,作物栽培层数高达20层,年产量可达50吨以上,相当于60亩大田。目前在全国,规模以上植物工厂已达250多座。   针对一些特殊场景下的蔬菜需求,相关研发应用也方兴未艾。浙江省舟山海农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带领团队承担了“海上菜园”项目,研发船用智能种植设备解决远洋渔船上新鲜叶菜缺乏的问题。   船上种菜,难在哪?“主要是空间小、人口多、维护成本高。”张志刚介绍,综合产量、营养上的性价比和操作便捷度,选择金玉兰菜作为船用栽培品种,单套设备占地仅0.5平方米,月产30斤,每斤成本不超过15元。设备现已升级到第五代,并在一些渔船上进行投放试用。   瞄准持续高产,张志刚有更细致的考虑,“下一步打算研发适用于商船领域的大型船用种植设备,建设4个分割舱做立体栽培,每周收一次菜,四五平方米的月产量可达500斤以上,船员们在海上就能吃到更多新鲜叶菜。”   现代设施种植,如何让“菜篮子”拎得更稳当?   在翠湖工场,2021年以来先后试验筛选140多个番茄品种,将市场上认可度高、色彩口感较为理想的品种进行大面积栽种。李树山介绍,二期项目中,9600平方米科研展示温室将引入黄瓜、草莓、蓝莓等更多品种进行栽培试验。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绿色优质蔬菜需求日益增长。“目前适于设施栽培的主要有茄果类、瓜类、豆类、绿叶菜类、芽菜类和食用菌类等,可达100多种,但主要集中在番茄、黄瓜、辣椒等十几种常见蔬菜。”高丽红说,同样是家常蔬菜,脆嫩绿甜的甘蓝、口感细嫩清香的华南型黄瓜、软肉型茄子等品种正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高品质番茄的价格能达到普通品种的3—5倍。   人多地少背景下,智慧农业赋能设施种植业的前景日益明朗。“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技术等逐渐应用于设施农业。”赵春江表示,从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看,关键在于环境和作物信息的精准感知、瞄准生长需求的精量调控和高效低损作业,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技术体系和装备支撑,仍有待长期的数据积累。(记者 郁静娴,卢天好参与采写)
米乐成都天投集团:助力天府新区增绿降碳
米乐近年来,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副会长单位——成都天投集团下属单位四川天府新区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创新探索,助力天府新区增绿降碳,为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绿色动能。 一年减碳3万吨 天投低碳路灯“绿”动新区大道 近日,天府新区的路灯节能改造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天府大道、兴隆湖、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周边等重点区域的路灯照明效果焕然一新,灯光亮度更高,均匀度更好,视觉舒适度得到提升。 为有效解决传统路灯照度低、使用期短、线路老化等问题,本次路灯节能改造工作中,四川天府新区实业投资有限公司采用了高光效节能LED灯具,对天府新区直管区691条道路的5万余套高压钠灯进行改造。 改造完成后,将原路灯光源理论总功率从14293KW降低至6288KW,节能率约为56%,缓解了新区当下用电压力。 同时,为改善过去路灯巡检压力大、故障难以精准定位等问题,本次改造中同步搭建了天府新区智慧照明管理系统平台。该平台具备开关灯策略控制、智能工单、历史报表、数据分析及消息中心和系统日志等功能,可实现路灯单灯远程控制、故障实时监控,根据平台数据功能可实时掌握照明设备的使用情况、能耗情况、维护情况等信息,实现市政设施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 截至目前,已完成天府大道、兴隆湖及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周边等重点区域路灯节能改造,累计完成灯具改造约35000套,完成进度约70%。 聚焦绿色环保 天府新区首个地源热泵集中供能项目实现供能 2025年1月1日,天府新区总部商务区西区集中供能项目一期正式供能。 天府新区总部商务区西区集中供能项目由四川天府新区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打造。此次投运的项目一期1号能源站作为集中供能的核心设施之一,采用全地源热泵技术。总制冷装机2.352MW,制热装机2.636MW,供能效果稳定。 该项目是天府新区首个地源热泵集中供能项目,与传统的燃煤热电厂、工厂余热集中供暖方式不同,本项目聚焦绿色环保与节能低碳,紧密结合天府新区的地理环境和能源需求,因地制宜地利用周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电力,实现零化石能源排放,为天府新区建设公园城市、打造绿色低碳生活圈提供了有力支撑。(完)
米乐凤凰城街道“一颗大”番茄开采啦
米乐  1月23日,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的7万株“一颗大”品牌樱桃番茄迎来了采摘期。踏入玻璃温室,一排排整齐的藤蔓上挂满了一串串番茄,圆润饱满、个头均匀、光泽诱人。采摘工人们正熟练地采摘着这些优质番茄,现场一片丰收的景象。   该示范园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凤凰城街道,占地150亩,投资1.81亿元。通过综合运用半封闭式智慧玻璃温室、地源热泵采暖制冷、滴箭灌溉等一系列现代技术模式,打造生产符合国际健康标准产品的“蔬菜工厂”。2024年11月20日,示范园定植了7万余株樱桃番茄,采收周期可达9个月。   该示范园通过立体吊挂式无土栽培技术,充分利用盐碱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让盐碱地变身高效蔬菜工厂,实现荒漠变良田;全国首个完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制冷的玻璃温室,与传统能源供应相比,每年可节省运行费用300余万元,作为农业工业化示范样板在全国推广;利用雨水回收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等,精准控制植物的温光水气肥,节水节肥90%以上,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致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发展设施农业利用典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树立起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农业新标杆。   产品将依托“一颗大”、绿行者品牌渠道,通过全国400余家盒马鲜生、600余家百果园、1200余家鲜丰水果、1300余家绿叶水果等线上线下零售渠道走进千家万户,通过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为消费者提供“高素质”产品体验及服务。(陈明辉)
米乐重庆机电集团清洁能源及装备事业部:布局创新产业发展,培育绿色新质动力
米乐  8月的重庆,骄阳似火,热浪袭人。位于重庆沙坪坝井口的重泵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火花四射。尽管天气酷热,工人们依然紧张而有序地加工、装配重点项目产品,现场一片繁忙。这是重庆机电集团清洁能源及装备事业部下辖企业锚定年度商业计划目标、抢抓生产交付的真实写照。   清洁能源及装备事业部作为重庆机电集团四大事业部之一,事业部及下辖企业结合集团提质增效新三年改革发展行动,着力找准在集团战略和商业计划中的定位,系统谋划未来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庆机电集团“成为中国一流的装备集团”贡献力量。   聚焦前沿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重庆机电集团清洁能源及装备事业部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以打造清洁能源业务集群为核心,按照规划重点发展风电叶片、电线电缆、高端工业泵、离心式冷水机组四大业务。同时,稳步推进水轮发电机组等十二项次要核心业务,并加快风光水资源开发及运营等十项培育业务的发展。   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泵公司)生产交付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造行业中耐温最高、耐腐蚀能力最强的隔膜泵,并在积极研发新型矿浆泵和核电产品。这些项目为重泵公司未来开拓新领域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重泵公司、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通集团)和重庆气体压缩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气压公司)共9款新产品入选重庆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显示了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突出成就。重通集团的“API673石化风机”和“风光制氢合成氨用制冷压缩机”也入选了2024年度重庆市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培育名单。重泵公司荣获第八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称号,重庆鸽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鸽牌公司)被评为“2024中国电线电缆十大创新标杆企业”。 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紧盯中压安注泵试水试验。   攻克技术难关,拓展优势领域   重庆机电集团清洁能源及装备事业部始终将技术创新置于核心地位,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聚焦国家战略和国产替代需求,致力于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   重庆成飞新材料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成飞公司)自主研发了10MW海上115米级项目,首次应用拉挤碳板,并采用预制化工艺;重泵公司自主研发了550m³/h大流量高温矿浆泵。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学管理的推动。各企业积极承担任务,推动新模式和新项目的落地,并持续发掘新的增长机会。   “我们将加强项目管理,紧跟产品试制进度,并开展深入调研,确保产品高效安装和调试。”重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重通集团将继续推进磁悬浮变频热泵机组和海上平台天然气压缩机项目,这些项目有望在提升城市绿色高效供热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   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效能   今年以来,重庆机电集团清洁能源及装备事业部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任务,全面推进管理创新,弥补管理短板。   各企业高度重视“两金”风险,通过战略管理、价值管理和精益管理持续优化管理流程。通过合同全周期管控、客户资信监控和多手段催收,降低应收账款风险,提高资金周转率,全面提升经营质量。   据悉,下半年,成飞公司将紧扣年度目标,推进精益管理,加快“数字成飞”建设。鸽牌公司计划通过考核激励机制、以销定产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资金管理,提升周转效率。   此外,重庆机电集团清洁能源及装备事业部将在深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产品推广,开拓海外市场;同时,还将开展全面摸底,推动管理体系重构,解决重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确保改革举措切实落地;新产品开发的市场化进程和产业链延伸项目也将加速推进,技改项目稳步实施,以确保事业部的持续高质量发展。(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