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2024年第二批绿色低碳建筑示范项目名单出炉
米乐万州区北滨公园科技馆效果图。(万州区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悦来生态城区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冷供热项目(3#能源站)效果图。(渝北区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对于建设领域“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消息,近日,2024年第二批绿色低碳建筑示范项目名单公布,共有10个项目入选。   10个项目分别为万州区北滨公园科技馆、悦来生态城区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冷供热项目(3#能源站)、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校、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重庆市忠县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丰都第二中学校、重庆市合川中学、重庆市黔江区公安局、长寿区精神卫生中心、重庆朝阳中学城南校区。   这些项目因何被评为绿色低碳建筑示范项目?   以万州区北滨公园科技馆为例,该项目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主城区东南方向的明镜滩半岛北滨公园内,为科普教育展览建筑,建筑主要功能分区包括科普展览区、公共区、办公区、后勤服务区以及室外展场。   该项目使用高效隔热材料、节能设备及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项目建筑本体节能率达到24.15%,建筑综合节能率61.89%,可再生能源利用率49.98%,满足国家和重庆市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要求。   同时,该项目未提升到近零能耗建筑单位面积每年用电量为51.95kWh/(m2·a),提升为近零能耗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为19.37kWh/(m2·a),每年可节省32.58kWh/m²。若项目按运行50年计算,则在运行阶段共可节约电能4865万千瓦时,对应可减少碳排23074.7吨。   位于重庆渝北区悦来生态城的悦来生态城区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冷供热项目(3#能源站)供能服务建筑面积87.10万平方米,能源站建筑面积约3118平方米。项目主要采用“江河水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技术形式,采用3台离心式热泵机组和2台离心式冷水机组,装机冷负荷35MW、热负荷19.2MW。   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3654吨,减排二氧化碳8911吨,减排二氧化硫60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7吨,减少烟尘排放35吨,这相当于在悦来生态城种植了约45万棵树。
米乐MDV大赛以创新设计力量 赋能建筑绿色发展新未来
米乐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国提出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显得尤为迫切。由暖通空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美的楼宇科技共同主办的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以下简称“MDV大赛”),自2002年创办以来,历经二十二届的沉淀与发展,已成为推动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发展,建筑暖通设计的新使命   建筑能耗在全社会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建筑全过程(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和建筑拆除)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约45.5%,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占比约为21.3%。   在建筑运营阶段,供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等系统是主要的耗能部分。举个例子:传统建筑中,一栋办公大楼的暖通系统每年所需的电费为500万元,而在使用高效的智能化暖通系统后,能耗降低30%,每年可节省150万元电费。不仅如此,优化的还包括建筑能效、碳排放量及用户的舒适度等多方面。   如今,在“双碳”目标下,行业对减碳、零碳建筑的呼声越来越高,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整个行业都在努力追求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并具有长期经济效益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刚需。   MDV设计大赛22年历程回顾   MDV大赛举办22年来,见证了中国暖通行业的进化。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今年大赛新增了“高效制冷机房”和“节能改造”评奖板块,呼应了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绿色转型。   创新驱动,MDV大赛的绿色实践   MDV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是中国暖通空调行业成立时间最早、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赛事。大赛的宗旨是通过推广中央空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促进行业共同发展。   自创办以来,MDV大赛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方案,并在成千上万的建筑项目上得以实现,专家、设计师与学者都能从中进行交流与学习,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可以说,MDV大赛已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通过集结全球优秀设计师的智慧,推动了众多节能创新项目的实际应用。大赛覆盖了医疗卫生、轨道交通、工业园区、数据中心、商业楼宇等多个领域,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本届第二十二届MDV大赛中,获得首奖“节能创新奖”的项目——花旗集团大厦冷热源机房改造设计工程,给出了非常值得借鉴的参考。该项目采用美的高效机房解决方案,从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实施落地、到交付运维,采用多种数智化工具,比如负荷仿真模拟、装配式施工、高效设备、数字化运维管理等,通过实测运行检验,机房综合能效从改造前的1.0W/W左右提升到5.5W/W以上的卓越水平,系统运行费用降低40%以上,帮助大厦运营方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升。   而专业组金铅笔奖项目——湖北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楼设计工程,设计人员基于项目资源分析对比后确定空调方案,采用多种复合能源(如水冷离心式冷水机组、地源热泵、数据中心热回收、电锅炉固体相变蓄热),并采用过渡季“免费”供冷的方案。该项目投入使用已达1年,效果良好,整体项目获评鲁班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专业组,学生组项目也获得了专业评委的高度评价。如本届学生组最高奖项“设计达人奖”和“达人指导奖”获奖项目,是来自重庆大学师生团队的城市碳中和建筑——成都海天集团研发总部暖通空调设计项目,展现了学生们在建筑环境与能源效率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些获奖作品不仅展示了创新设计的力量,更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标志性样板,通过实际应用,证明了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和效益,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赋能未来,MDV大赛的持续贡献   MDV大赛不仅是设计创新的竞技场,更是绿色和智慧建筑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大赛通过推广优秀设计案例,为建筑行业的绿色智慧可持续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据统计,MDV大赛累计组织了5000多场线下推介会,累计8万多人次投稿,征稿超过数万份优秀设计方案。自2021年开设海外赛区以来,大赛已吸引了包括墨西哥、格鲁吉亚、阿联酋、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众多设计精英参与。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加,MDV设计大赛的奖项数量和奖金总额也在持续增长。第二十二届MDV设计大赛总体设置285个获奖名额,总奖金高达87.6万元。   MDV设计大赛海外组获奖作品   随着规模的扩大,通过这一平台,更多的设计师、高校师生、企业与专家将参与到绿色建筑的实践中来,共同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同时,大赛也将加强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MDV大赛作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将继续发挥其在技术创新、理念传播、实践推动等方面的作用,为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大赛的持续举办,将为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开启新的篇章。”颁奖典礼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徐伟说。
米乐北京供暖正式启动 新能源供热更高效节能
米乐  11月15日,北京正式开始供暖。在此之前,部分地区从11月7日起,进行试供暖,并对各类供暖设备设施集中排查和消除隐患,确保正式供热时能够稳定达标供热。   今年,北京城镇地区供热面积约10.58亿平方米,其中居民集中供热面积达6.9亿平方米。在供暖季开始前,北京市对锅炉、管线和阀门等设备设施集中排查、消除隐患。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供热管理办公室主任 胡荻:对上个采暖季发生问题比较多的小区,集中进行问题的梳理,特别是对供热系统和设备设施当时出现故障的,集中进行维修和更新改造,今年一共更换了1882公里的老旧供热管线。   除了对设备设施进行维修,今年,北京市供热企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比如针对供热主管线,供热企业在热力井里安装了7900套监测感知装置,该装置可以实时采集井室里的温度和水位,发现异常后精准报警。   京能集团北京热力科技信息部业务经理 辛瑞峰:我们在换热站的入口也设置了温度、压力和流量的采集器,也是实时上传到我们的生产调度平台,可以检测我们的供热质量,居民家中安装了我们的室温检测装置,通过用户实际家里边的室内温度,我们来做一个供热的质检。   北京:余热地热用起来 新能源供热更高效节能   北京新能源供热资源储量丰富,特别是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去年11月份,北京市提出,到2025年,力争新能源供热面积占北京市供热面积比重达到10%以上。这个供暖季,北京的新能源供热进行得怎么样?   华能北京热电厂是北京市重要的电源、热源支撑点,生产的热量约占北京市集中供热量的三分之一。从去年底开始,该热电厂建成投产了烟气余热深度利用设备,将发电过程中排出的高温烟气进行充分利用,进一步推动应用新能源供热技术。   华能北京热电厂热机专工 王海浩:通过在烟气排放通道尾部内置板式换热器, 将八十多度的烟气通过余热利用系统降到三十五度,然后将四、五十度的烟温差进行换热,利用余热系统对外供热。在整个北京今年的供暖季,我们通过余热利用系统,增加了供热能力三百兆瓦,增加了供热面积将近七百五十万平方米,能够节省天然气将近八千万立方米。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些新建住宅楼和办公楼则使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供热。通过打井,将换热管路埋至地下150米深的地方,利用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热能力,把热量从地下土壤中转移到建筑物内,这种新能源供热技术更加高效节能,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小,运行起来也更稳定。   北京燃气集团副中心6号能源站负责人 乔占江:我们副中心6号能源站绿色供暖面积大概是五十万平方米,整个供暖季二氧化碳减排大概是六千吨。根据天气的变化,我们也随时调整供水温度,保证咱们供暖服务的稳定。
米乐​山东移动聚焦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
米乐  在山东青岛,一座现代化的数据中心正以高效、绿色、智能的姿态,推动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   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这座由山东移动倾力打造的新型数据中心,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客户、个人用户提供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以“安全可靠、智慧高效、绿色低碳、融合创新”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推进“双碳”战略,打造绿色数据中心   山东移动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通过搭建智慧综合管理平台、整合八大节能创新应用场景等措施,全面提升数据中心能效水平。2024年,数据中心PUE值显著下降,节约电量299.8万度,节省电费215.9万元。   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项目占地面积163亩,总投资31.4亿元,机架规模达1.6万架。自启动建设以来,山东移动就把绿色节能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从建筑格局、机电设计、能源管理、绿色采购、运维精细化等方面着手,大力推动绿色节能技术应用。机房内采用冷热通道隔离、板换模式充分利用自然冷源等多项节能措施,冷水机组、冷却塔、水泵等均采用高能效等级设备,并配置变频控制器。园区内建设动力环境监测系统、空调冷源群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综合管理平台,提供智能分析功能,优化并给出维护策略,确保数据中心低能耗、高性能运行。整个设施系统使用群控系统、动环系统,对接九天AI优化节能策略,一期PUE值1.308、二期PUE值控制在1.285,打造国际先进的绿色数据中心。   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作为中国移动批复的大型数据中心,是山东省重点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工信部“能源综合利用一级”、省级“大型新型数据中心”、中国移动“绿色数据中心”、“五星级数据中心”、青岛市数字经济“十大成果”称号等荣誉。   智算中心投入使用,打造北方新型算力枢纽节点   中国移动将智算建设融入“4+N+31+X”算力网络布局,按照“集中训练、分布推理,统一管控、弹性调度,自主可控、绿色低碳”的原则,打造技术领先、绿色节能、服务全局的“N+X”新型智算中心体系。山东移动深入落实《山东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要求,持续建强数字基础设施,采用业界先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架构,3月推动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山东省内落地运营规模最大的智算中心,为山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坐落于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内的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是中国移动在全国建设的12个智算区域节点之一,规划投资超5.5亿元,智能算力规模达825PFlops。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全面采用液冷技术,配备四重电力保障,创新性引入RDMA技术,参数网络带宽达200GB,数据吞吐量达TB/s级,为大模型带来极致通信效率,最短训练时间。青岛节点采用双平面算力设计,依托移动云自研智算平台和国内顶尖算法调优队伍,可支撑超大规模、超高复杂度的模型训练、推理全场景应用和国产化适配需求。   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投入运营后,以其强大的算力资源,提供“新互联、新存储、新算效、新平台”社会级智能服务,深度融合本地优势产业数据,在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行业应用标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助推新一代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构建高速、立体、韧性的信息网络体系   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是国家重要通信枢纽,是我国互联网网间互联架构的顶层关键环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基础设施。   山东移动高度重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在省通信管理局的指导下,以最快速度、最优质量推进我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双枢纽”建设,在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完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助力青岛形成全城1ms、胶东半岛3ms的超低时延圈,跻身全国互联网顶层架构。   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后,网间通信质量不断提升。骨干网网间时延由原来的35.4毫秒降至2毫秒左右,优化94%以上,网间路由跳数减少4跳左右,丢包率由0.07%降至趋近于0。构建直联点链路性能监测、城域网网络质量监测、网络安全监测和网络质量感知探测等业务板块,在促进直联点效能提升、评估城域网质量和宽带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东移动将继续围绕新型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水平,加快重点项目落地进程,为助力区域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省数字强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