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一座大型空港的绿色探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把低碳理念融入建设运营全过程
米乐  核心阅读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航空枢纽,还是一座绿色机场,在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中,融入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现自然采光,收集回用雨水,使用新能源车……一处处生态环保细节,丰富着这座大型空港的绿色探索。   从天安门沿中轴线向南46公里,蓝天白云之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一只展翅的“金凤凰”。   投入运营至今近5年来,这座“新国门”已通达国内外航点200余个,累计旅客吞吐量达1.2亿人次,成为首都北京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   “金凤凰”寻梦蓝天,也逐绿而行。航站楼里,四层廊道两侧的巴西木、龟背竹等绿植生机盎然;机场旁边,兴旺公园的荷花盛开、野鸭嬉戏……点滴绿意间,绿色发展的巧思凝结在一个个细节中,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了机场建设、运营的全过程。   节约能源——   规划设计重视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   天气晴好,阳光透过机场航站楼四层的“天窗”洒向楼内,照得整个航站楼都亮堂堂的。咨询台的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温度25.5摄氏度,舒适”。   “‘天窗’与C型柱相接,既是航站楼结构一体化设计的亮点,又能最大限度实现自然采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能源与环境业务经理张彦所介绍,除了“天窗”,航站楼还设置了大规模的采光顶,选取中置铝网遮阳玻璃,实现夏季工况直射光遮挡率达59%,采光系数折减率达37%,达到采光与降低辐射的平衡,白天几乎不需要灯光照明,有效节约了室内照明能耗。   照明节能,既靠规划设计,又离不开智慧科技。航站楼的不少地方采用流线型设计,美观的同时也对照明提出了新要求。为做到“光”尽其用,机场依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基准照明时间表,并将405个照明控制单元利用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创新打造“恒照度”适应性控制策略。“当阳光强烈时,灯光会自动变暗或者隔一组开一组,在阴雨天气时又能自动提升亮度,既减少人工决策的工作量,又能更灵敏地应对不同的光照条件,做到实时、精细调节。”张彦所介绍,相比固定时间开关模式,这种方式实现节电35%,全年可节电200万千瓦时。   除了照明,另一个用能“大户”就是空调系统。如何为空调用能“瘦身”?航站楼采用双层低辐射玻璃反射外界热能;在屋顶设置电动、气动天窗实现自然通风;过渡季时,室外的空气温度适宜,能基本满足室内的需求,便可关闭空调系统,采用全新风;联动驻场航空公司共享航班信息,实现行李区域空调系统“人来则启,人走则关”……   此外,机场还建设了大型耦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结合冰蓄冷和电制冷技术,辅以区域燃气锅炉调峰,有效解决了机场257万平方米配套建筑的供热制冷问题。据介绍,2020年至2023年,地源热泵系统累计提取的地热总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5004吨,减少碳排放4.05万吨。   科学用水——   推广节水器具,收集回用雨水,增强“海绵机场”调蓄能力   今年3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入选2023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机场的水耗历来不低,节约用水是我们建设国际一流绿色机场的有力抓手,能为全球空港节水树立标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总经理王路兵说。   节约用水,从细微处做起。从卫生间的洗手台到混流区的饮水处,机场全部选用非接触式自动关闭、延时感应开闭的节水器具。“航站楼等重点区域全部采用一级节水器具,全场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科技部科技管理业务经理康春华介绍。经测算,自运行以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年均每旅客水耗低于30升,为中国民用航空局“十四五”水耗指标的一半。   节约之外,还要开源。机场航站楼楼顶配备了两个雨水收集池,总容量可达6000立方米。雨水经处理达标后,既可以用作空调循环冷却水,也可以作为航站楼指廊花园的灌溉用水。不仅如此,机场还使用了透水砖,设置了下沉绿地和各类储水设施,方便雨水加速渗透收集,实现了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每年利用降水超过1000万立方米。   收集雨水,与机场运行安全也密切相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永定河泛区,机场硬化路面多,如何防止内涝且不影响下游村镇的安全?在规划建设之初,机场就锚定“海绵机场”的定位。机场旁边,同步建设的兴旺湖如今水波荡漾、荷叶田田。“建设这个湖的初衷是增强机场调蓄能力,把它作为蓄水池,现在看来,它也具备较高的生态价值。”康春华说。   在“用水”的末端,针对生活污水、清洗油污水、除冰废液等,机场坚持污水“不出场”,实现了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尤其是冬季的除冰废液,化学耗氧量较高,如果不经处理就排入河湖,会对水质和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康春华介绍,为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构建了机场除冰液再生处理系统,实现除冰废液零流出,守护生态安全。   低碳运营——   新能源车占比近80%,一半以上出港航班实现“减跑道起飞”   机场飞行区,摆渡车、飞机客梯车、行李牵引车等车辆往来穿梭。虽然大小、型号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靠电能驱动。   开航近5年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严格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相关要求,截至去年底,机场飞行区内新能源车占比达79.19%,比《“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25%的要求高出不少。   对新能源的应用不止于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针对光伏系统可能带来的跑道安全、飞行员眩光、电磁干扰等问题进行了评估,建设方案经过不断优化后实现安全影响可控。“我们在飞行区跑道旁建设了光伏系统。”张彦所介绍,目前机场在停车楼、货运区的屋顶等区域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系统建设,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900吨。   能源“用新”,在运营细节上的用心也必不可少。   靠港的飞机周边,地面上不少黄色的升降设备引人注目。“这是地井式飞机地面空调系统,可为停泊期间的飞机提供制冷制热服务,避免其在停靠港湾期间依靠飞机辅助动力装置启动空调,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张彦所补充,“在不使用的时候,设备还可以完全降到地下,减少廊桥的接线和负载。”   运行方式也在不断优化。在民航大兴机场监管局的推动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目前已有53%的出港航班实现“减跑道起飞”,即航空器在满足起飞滑跑距离、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使用较短滑行道进入跑道,减少滑行距离,预计全年可减少碳排放6380吨。   “去年6月,我们启动‘截弯取直’试点,灵活使用航空器管制移交点,加强与空管沟通协调,让越来越多的进出港航班‘走直线、不绕路’。”张彦所介绍。目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日均“截弯取直”航班40余架次,日均节约地面滑行时间131分钟,预计年节约燃油1168吨,节省燃油费684万元。   “金凤凰”逐绿,一直在路上。(记者 王洲)
米乐在雄安和“未来”握手丨会“呼吸”的大楼
米乐  建筑晒“日光浴”就能发电,地源热泵为室内供暖、制冷……在雄安新区,一栋栋会“呼吸”的大楼组成了一座“零碳园区”——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   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项目之一,同时也是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园区和直流零碳示范园区,这个创新中心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零碳园区和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   目前,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正在装修阶段,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国家电网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入驻这里。   这座“零碳园区”藏着怎样的绿色密码?零碳排放如何实现?让我们一起走进创新中心寻找答案。   策划:李凤双 王悦路   统筹:陈忠华 李遥 齐雷杰   记者:张硕 龚璟璐   编导:张霰 康紫祎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河北分社   长城新媒体集团   联合出品
米乐绿意盎然 南昌厚植生态底色
米乐     赣江水景秀美   又是一年金秋十月。绿意盎然的豫章大地上,增添了几分淡雅的黄与丰收的橙,勾勒出一幅秋日诗意图。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南昌广大干部群众转作风、提能力、抓落实,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省会力量。   蓝天白云常相伴   凌晨3时,当城市还未苏醒,不少市民、游客早已涌入梅岭风景区,赏月观星,静待东方破晓后,取东升的红日、葱茏的梅岭、碧波荡漾的洗药湖于一框,定格南昌之美,尽享南昌之美。   “十年前,一张蓝天白云照,能刷爆朋友圈;如今,赣江两岸,天蓝水碧,白云悠悠,已成日常。”家住红谷滩区的市民汪志鸿说。   去年,南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2.3%,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好水平。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连续6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指标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均排名第一。   蓝天白云常驻的背后,是南昌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不断探索和长效谋划。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空气质量改善这一目标,依托大气污染防治平战结合作战指挥体系,从机制建设、污染减排、科技支撑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去年,南昌创新建立了“平战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按照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状况,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分为“平时减排、战时管控、修养提升”三个时期,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实行差异化管理,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依托“南昌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整合了678路监测监控资源,覆盖5337个大气污染源,实现了对污染排放的精准掌握和动态管理。   污染减排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和基础。南昌一方面推动重点企业开展废气深度治理,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并谋划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减排项目,在全省率先启动燃气(油)锅炉设施低氮燃烧改造,推进建设全省首个绿色共享汽修钣喷中心项目;另一方面,构建了“天地车人”一体化移动源监管体系,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在用柴油车抽测,显著提升移动源尾气排放达标率,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平台全面运行。   此外,南昌还持续加大监测硬件投入,建设了由135套空气站点组成的监测网络,并配备了先进的便携式执法监测设备。同时,加强软件支撑能力,开展污染源解析和应急减排清单更新,引入第三方大气管控团队,为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城清水润民心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每年冬候鸟数量稳定在10万至15万只之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江豚频频出现在赣江南昌段;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现身进贤县青岚湖……越来越多珍稀物种的回归,是南昌水生态环境改善的直观展现。   缘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南昌,以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绘就了一幅“水净湖清家园美、河湖环绕润豫章”的水生态画卷:   治水——“城在湖中、湖在城里”,南昌城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城市水环境治理是治水兴水的重要内容。家住南昌市桃花河附近的居民余江华表示,自己所在的小区是老旧小区,以前下水道经常破损堵塞,一下雨路面就会积水,流到附近的河里,又黑又臭。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管网。过去部分老城区排水管网多为雨污“一根管”,新建成区的雨水管和污水管又存在错接、漏接、混接等问题,导致雨污不分流。为此,南昌将全市建成区划分为6313个排水单元,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截至9月中旬,老城区市政污水管网改造已完成70%、排水单元改造完成75%,所有任务将在年底前基本完成。   护水——傍晚,趁着天还未黑,在忙完村里一天的工作后,南昌县冈上镇晋安村党总支书记辜云亮急匆匆赶到抚河故道(晋安村段)巡河。作为这一河段的河长,辜云亮每天都要骑上电动车来巡查一两趟,风雨无阻:“我有责任、有义务履行好巡河护河的职责,守护好这碧水清波。”   在南昌,像辜云亮这样的河(湖)长,遍布辖区的每条河流、每个湖泊和水库,他们共同守护着豫章山水的秀美与安澜。“我市已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全覆盖、江河湖库全纳入、区域流域相结合’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共落实河(湖)长1695人,重点河流湖泊编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做到因河施策、系统管理。”市水利局河长科副科长杨增武告诉记者,去年,全市四级河(湖)长共巡河(湖)8万余次,协调解决了一大批涉水突出问题。   管水——8月25日10时41分,随着“滕王阁号”游轮平稳驶出赣江南昌枢纽主支1号船闸,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工程顺利竣工。这项我省迄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千里赣江,从此有了新模样。   穿城而过的赣江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南昌人民。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赣抚尾闾地区水情水文发生重大变化,“母亲河”呈现枯水期水位降低、持续时间延长的趋势,导致洲滩出露、航道缩窄、过航能力降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制约日益严重。历经多年前期准备,2021年12月28日,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主体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一个月后,老官洲、裘家洲生态修复工程也相继动工。这是南昌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重大举措,也是补齐民生水利短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工程建设包括三部分: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工程)、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二期工程),以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三期工程),全部工程预计2026年12月31日前竣工。”市水利局副局长李霖告诉记者,工程建成后,南昌赣江中心的老官洲将长期稳定在水下1米之处,赣江枯水期通航能力将由1000吨提升到3000吨至5000吨。   巍巍青山变金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南昌立足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含金量”。   秋日的清晨,安义县新民乡新民村葱郁的山林里,树枝摇曳,光影斑驳。村民们早早出门,直奔林子,忙着给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山香圆松土、除草。   “新民乡森林多,覆盖率达95%以上,生态优势明显。去年,我们在新民村投资建设了安义县山香圆现代化农业示范产业园,整体规划面积约2000亩,分两期建设。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期300亩80万株的山香圆种植工作,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2万元。”安义县山香圆现代化农业示范产业园总经理刘磊介绍。   林下经济,不与粮争田、不与林抢地,是林业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林地利用总面积达55.52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为17.84亿元,从事林下经济的林农达6.92万人。   “两山”转化,需要量化生态价值,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南昌先后出台了《南昌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科学搭建了部门填报、数据审核、一键核算、决策支撑的全过程、自动化生态产品价值精算平台,实现了任意区域GEP一键自动核算与可视化管理并形成分析报告。   绿色决定发展成色。南昌用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   ——节能降碳,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华勤电子公司引入“5G+智慧能耗管理云平台”,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华润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湾里制造基地制冷系统集成控制,节能率可达到33%,采用的新型磁悬浮冷水机组能节电约26%。   ——畅通循环,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垃圾仓内,三台酷似巨型“抓娃娃机”的抓斗机,忙碌地进行着抓卸作业。令人头痛的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在这里变废为宝,转换为绿色能源。去年,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焚烧发电量达4.39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烧标煤14.05万吨,实现碳减排量36.8万吨;沼气年发电量0.44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烧标煤1.784万吨,实现碳减排量4.675万吨。   “南昌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谱写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南昌篇章不懈奋斗。”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宏文表示。(黎姿 马悦)
米乐济菏高速改扩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
米乐  12月20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上图)。这是全国首条改扩建零碳高速,开启了高速公路改扩建领域的零碳实践。   项目重点打造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节能降碳系统和零碳综合管控系统”三大系统工程,并实施了新能源发电、地源热泵、储能聚合等多项关键举措。改扩建后,济菏高速运营期内年均碳排放量约1.36万吨,通过减排、增汇、清除等措施实现年均碳减排量约2.25万吨。建成后,全线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0兆瓦、年发电量3300万度,在实现全路段零碳运营的同时,还可以创造稳定的绿色经济效益。